顿渐,佛教术语

251

顿渐,是‘’与‘’的合称。‘’即渐次,是指修行行为需要一个过程,或分阶段完成;‘’即一时或一次性完成,是指修习行为的时间短暂,不容中断或另有中介。所谓的‘伏’、‘断’、‘证’、‘悟’、‘教’等,也都是有顿渐之分的。

1.伏、断的顿渐。‘’是制伏,可使‘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暂时不‘现行’,就是压制和克服固有的生起‘烦恼’;‘’即断灭,彻底灭除‘二障’种子,使它永不生起。‘伏’、‘断’二障种子,是瑜伽行学派和法相宗证得‘大涅槃’、‘大菩提’,实现‘转依’的根本途径。又因种子的粗细不同,修习能力的区别,所以是有渐有顿。其中‘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又‘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伏尽’(见《成唯识论》卷一0)。此‘极喜地’就是菩萨修行‘十地’中的‘初地’;‘地前’指的是’十地以前’;‘地上’指的是’初地以上‘。‘金刚喻定’是指用来彻底破除二障的最后一种禅定;‘见道’,则属于现观实证‘真如’的一种禅定;‘修道’泛指‘见道’以后到十地金刚喻定的全部过程。由于‘’有‘烦恼’和‘所知’的不同,‘修习’有‘地前’、‘地上’和‘见道’、‘修道’等差别,所以在对治的过程中就有伏、断和渐、顿等区分。在《成唯识论》卷一0总论中,“断二障”的顿渐分别为:‘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粗细故馀六识俱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其所应,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别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合为一聚,九品别断。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修所断者,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断尽,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大体上说:‘见道’、‘金刚喻定’,都属于禅定现观,所断的有关‘二障’,取‘一刹那’、‘一切顿断’的形式,而‘修道’所断的相应二‘障’,分别采渐次‘别断’的形式。

2.证的顿渐。‘证’是佛教直观真理的一种特殊认知方法。在《成唯识论》卷九载:‘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义,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故’。此中就有顿有渐。在《成唯识论》卷一0载:‘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槃’。

3.悟的顿渐。‘’与‘’同义,与‘’的含义相近。据《华严经》记载,菩萨行‘十地’始能成佛。瑜伽行学派提出需历经‘唯识五位’才能‘渐次悟入唯识’(真如),至于‘金刚喻定’,就能顿断断证。又,法相宗据‘种子’说,以具有‘菩萨无漏种子’者,需先经二乘行果,然后回心入菩萨行,即名‘渐悟’。在《大乘起信论》载‘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而于‘功德成满’时,‘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中国佛教主张‘顿悟’的说法,是起源于东晋时期的支遁法师。‘七住’即菩萨‘十地’中的‘第七地’,被认为是获得‘无生法忍’的修道阶段,是始得‘法身’的标志。僧肇法师亦持相同的说法:‘七住得无生忍已后,所行万行,皆无相无缘,与无生同体,无分别智也’(见《维摩诘经•观众生品》注)。又说,‘七住’、‘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相取,故曰无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见《维摩诘经•佛国品》注)。‘顿悟’是从获得‘无分别智’而言;‘无分别智’是佛教全部修习中在认识上的一个根本飞跃。道生法师也主张‘顿悟’说,但着重从‘真理自然’、无有差别上立论。道生法师在《涅槃经集解》中说:‘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其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又说:‘以佛所说为证真实之理,本不变也。唯从说者得悟,乃知之耳。所说之理既不可变,明知其悟亦湛然常存也’。此‘理’即为‘常一’,从‘悟’必与之冥符相应,是其‘顿悟’说的理论根据。据陈隋人记录,僧肇等以‘七住’所得无分别智为顿悟之说,名‘小顿悟’;‘七地’以上还有‘三地’修习才能达到‘十地’而最后成佛。故就成佛看‘七地’,也是‘渐阶’。道生法师以‘金刚喻定’为‘顿悟’,亦名‘大顿悟’。在吉藏法师著述的《大乘玄论》卷四载:‘生公用大顿悟义,唯佛断惑,尔前未断;故佛名为觉,尔前未觉‘。唐代禅宗的神会(惠能弟子,菏泽宗创始人)提出‘单刀直入,直了见性’,用了‘顿悟见佛性’与神秀(北宗禅的创始人门下的‘法门是渐’是彼此对立的,这也是中国禅宗南北分派的重要根据。北宗禅的要点是在于修道治心,所谓‘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此‘凝、住、起、摄’,‘入、看、照、证’,都是心有念想的表现;神会则主张佛性‘无念’、‘无相’,离念离相,就是佛,即名‘顿悟’。神会还有‘言下悟道’、‘说无念,立见性’等说。

4.教的顿渐。‘’指的是佛的言教,即为经教。在《楞伽经》中判顿渐二教,即卷一云:‘如庵摩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这是‘渐教’。‘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这是‘顿教’。然而,‘’的安立顿渐,全在众生根机的是顿是渐,在《圆觉经》称:‘是经名顿渐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大乘大义章》卷一亦说:‘自有众生藉浅阶远,佛为渐说;或有众生一越解大,佛为顿说’。这种说法,多用在‘判教’中。东晋隐士刘虬以为,‘如来一化所说,无出顿、渐’;北魏菩提流支法师说,‘佛一音以报万机,判无顿渐’。‘’的作为是引导众生的一种门径,又称‘教门’,“顿、渐”二教,又称“顿教、渐教”二门。据《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载:‘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