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

553

耆那教,梵英jainism,它是印度的传统宗教。‘耆那’意为‘胜者’,是战胜贪欲,完成了修行的人。

耆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与佛教同属沙门思潮,耆那教的创始人是筏驮摩那,他出身于刹帝利家庭,创立耆那教团后,被尊称为‘祖师’,又称‘大雄’、‘胜者’

此图是16-17世纪,印度风格,耆那祖师铜合金造像。

据耆那教的传说,在大雄之前还有二十三位祖师,后世的不少学者都认为大雄可能是耆那教的改革者。在大雄过世后,教团领导由他的弟子担任,也尊称为“祖师”。

在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代,第六代祖师-跋陀罗跋睺领导教团时,耆那教分裂为‘空衣派’与‘白衣派’。空衣派又称‘天衣派’,坚持裸体的传统,持戒较精,歧视妇女;白衣派穿着象征廉洁的白衣,主张男女平等。这两派长期进行斗争,在主要的教义方面无没有大的分歧,矛盾集中表现在对教规、仪轨的理解上。

在公元4-13世纪,耆那教在南亚次大陆广泛流传,在有些地区耆那教被当地国王奉为「国教」。在伊斯兰教进入印度后,耆那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没有灭亡。

目前,印度耆那教的信徒,大约有三百余万。白衣派主要流行在古吉拉特地区,空衣派主要流行在迈索尔地区。大部分教徒从事工商业活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此图是中国西藏,冈仁波齐圣山。

耆那教的主要理论是‘七谛说’。尤其重视不杀生造新业修苦行消除旧业,以期解脱。主张通过修持三宝(正智、正信、正行)与遵守五戒(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不蓄私财)以脱离轮回之苦。

耆那教的主要经典有‘十二肢’,主要是记录大雄与其他祖师的言行。此十二肢大约于公元前3世纪,结集成文。后来其中的第十二肢被遗失,目前仅剩前十一肢。

耆那教两派对这些经典的持不同态度,白衣派认为是真实的,空衣派认为是伪造的,这也是造成两派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耆那教两派共同尊崇的经典是公元前5世纪,由乌玛斯伐蒂编纂的《谛义证得经》,此外,两派还传承各自编纂的阐述教义的著作。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