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量学(一)

377

藏传量学,藏文tshad-ma-rigs-pa,是用藏文、藏语传承的认识和推理方面的学问,通称为“藏传因明”。在西方的学术分类中它属于逻辑学一类,有人称它为“佛家逻辑”。

“量”的本意是尺度、标准,“量学”研讨的内容是:①认识的对象(外境);②认识者的心识;③认识的途径(了境);④判断知识真伪的标准;⑤启发对方获得真知的方法(为他比量)。藏传量学是由“心明”和“因明”两大部分组成。此外,还涉及到如何证明佛陀是真正的“量士夫”等佛学上的根本问题。

此图是18世纪,噶玛嘎孜风格,陈那、法称唐卡。

藏传量学的祖师是古印度的陈那、法称,将此二人与中观宗的祖师龙树、提婆和瑜伽行宗的祖师无著、世亲并列,称为“赡部六庄严”。

此图是现代,佛陀与二圣六庄严唐卡。

在翻译陈那、法称二人的著述方面,西藏在时间上要比比汉地晚,但数量、注释、著述则远远超过汉地。

在古印度,陈那、法称的量学被称为“新量学”。关于“旧量学”,藏文译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阿毗达磨集论》等典籍中虽有属于量学的篇章,但非专著。

在《丹珠尔》中有世亲的《解释道理论》,藏文rigs-pa-la-rnam-par-bshad-pa,五品一千八百颂;德慧注释的四千五百颂,在吐蕃时期就已经译出。不过在编目时,未编录因明类里,而是编录唯识类里。吕澂说此书就是相传早已逸失的《论轨》、《论式》、《论心》三书中的《论轨》,而法尊则用《论轨》来翻译《集量论》开卷首先破斥的前宗(直译为“成辩”或“辩证”)。但是,陈那否定此书是世亲所著。

藏文译出的陈那关于量学的著作有:①《集量论》;②《观所缘缘论》(汉译《相思尘论》)及自释,还有调伏天的注释;汉文有护法释本,但藏文未译;③《观三世论》;④《宗法轮》(即《宗轮论》)。《因明正理门论》没有藏文版,而是将《因明入正理论》的题名译为“入正理门”,又将作者记为陈那(汉文记为商羯罗主),于是就有些人将“入论”与“门论”混为一谈。

此图是法称唐卡。

藏文译出的陈那关于量学的著作有:①《集量论》;②《观所缘缘论》(汉译《相思尘论》)及自释,还有调伏天的注释;汉文有护法释本,但藏文未译;③《观三世论》;④《宗法轮》(即《宗轮论》)。《因明正理门论》没有藏文版,而是将《因明入正理论》的题名译为“入正理门”,又将作者记为陈那(汉文记为商羯罗主),于是就有些人将“入论”与“门论”混为一谈。

在吐蕃时期译出的量学典籍,在公元9世纪初的《丹噶宫经录》中有「taraka」一类,共二十七种,现存十六种,主要有:《正理滴论》及其注释四种,《因滴论》及其广释三千六百颂,《成他相续论》及调伏天释,还有善护的短篇五种。法称的《量论释论》、《诤议正理论》和寂护《摄真实义》在当时都已经翻译出,但没有校定。

公元9世纪中叶之后的大约一百多年间,藏传佛教的翻译事业中断,直到公元11世纪才恢复。首先是玛·善慧(宝贤译师和阿蒂仙尊者二人的弟子)译出了《量评释论》及第一品的自释和天主慧、释迦慧二人的注疏。

在阿里地区讲传,以解释文义为主,后来由他的弟子辈在卫藏(西藏中部)传播。

到了公元11世纪下半叶,俄·罗登喜饶(即具才智)翻译了法称的《量抉择论》及注释上疏、慧生护的《量评释论庄严疏》、那底梨的详疏。他还重新翻译了法称的《正理滴论》,校订了许多旧译。他的译品水平甚高,极受推崇,被称作“新译本”,在各地作为范本,广为流传。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