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

669

假名,梵文prajñapti,音译“波罗摄提”,意译“假”、“假立”、“施设”等。prajñapti,字面的原意是“教说”、“说明”等。它的字根来自jña,意为“认识”、“认知”。词头pra,意为“在……之前”。从字根上来说,prajñapti就是“进行认识与认知之前所需要的工具与过程”。

最早使用「假名」是在上座部的《施设论》,和赤铜鍱部的《人施设论》里使用。大众部中的说假部,又称为“分别说部”、“施设部”,就是以“假名说”作为立宗来源。在部派佛教时期,又有“相待假”、“相续假”、“因成假”三种。

佛教将世间法分为“名”、“色”,“色”是世间的物质,世间有情经五阴来识别“色”法,以世间语言为物质对象命名,就称为prajñapti,即施设的意思。人类意识是以“名”法作为思考对象(对境),但“名”的本身就是虚假不实,即称为“假法”、“假有”。因为要强调施设的本身就是虚假不实,所以汉地在译经时,特别冠上“假”字,即称为“假名”、“假施设”。

此图是11世纪,兰扎文梵语《八千颂般若经》。

假名亦在「般若经」中被广泛地使用。在大乘佛教中,「般若经」提出了“假”、“受假”、“法假”三者。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