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

405

如来藏,梵文Tathāgatagarbha,属于大乘佛教三大派别(中观、唯识、如来藏)之一。

此图是贵霜王朝,犍陀罗片岩,佛陀说法浮雕。
此片岩石雕刻画了佛陀说法时的盛况,主尊释迦牟尼佛顶有螺发,身着袒右式袈裟,两手于胸前结转法轮印,跏趺坐在莲台上。佛陀五官深邃,鼻梁高挺,鼻头小,上唇薄,两颊稍平,身躯壮实,衣纹线条流利,疏密安排与身体动作相互呼应,衣褶襞面深浅不一,作风写实。
四周环绕的听法的是菩萨、天人。佛陀头部后方雕有圆形头光,头光内浮雕卷发长胡手持金刚杵的执金刚神。主尊左右两侧的的胁侍菩萨都身佩璎珞,手持花环,脚踏圆形台座,作供养状。浮雕上部残损较剧,背景为树叶与花穗,部分人物虽已佚失,但仍可看到下半身为叶片的神灵,以及双掌合十的飞天。两侧人物以2-3人为一组,形貌各异,多为大波发,姿势或坐或立,有的面朝主尊,仔细谛听佛音流转,有的回首和身旁人物四目相望,似心领神会,若有所悟,还有五体投地的、虔诚的礼敬佛陀。

在宣说「如来藏」的经典中,如来藏属于实相第一义谛。比如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实际、圆觉等,都与圣谛如来藏同义。“阿赖耶识、第八识、含藏识”等,都是有漏法,不能与“如来藏第一义谛”相提并论。禅宗则称为“真如心”、“真心”。

在《大乘密严经》中,将如来藏比喻为元素(黄金),阿赖耶识比喻为各别成品(戒指)。若就因地到果地的修行过程的染净差别,各有不同立名,即无垢识(实相)、异熟识(共相)、阿赖耶识(个相)。以上皆是含摄于如来藏。

据《大方等如来藏经》中记载:“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

在《央掘魔罗经》卷第四记载,佛陀开示一切有情众生之身中都有如来藏,佛说:“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如来藏的意义:
1、“如”是“如如不动”的意思,就是指他的体性如如不动,他本身也如如不动。此意即为如来藏遍一切处,摄持一切法,一切皆是如来藏,如来藏遍含整个宇宙的内外法界。

如来藏,与法身、佛性,及实相理体,属同义异名。2、“来”是“本来”的意思,就是从无始劫以来,他原本就是这个样,现在、未来都不会改变。也是佛经典籍里所说的“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如来藏识不生不灭”等。

3、“藏”是“含藏”、“宝藏”的意思,就是指含藏着出生一切法的宝藏库,也是经典中所说的“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如来藏的体性是不老不死、不生不灭,在龙树菩萨之前流传的声闻典籍中,包括阿含经,都没有使用过「如来藏」这个名词。

此图是15世纪,萨迦派传承,无著、世亲对坐唐卡。

佛性、如来藏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内涵。世亲论师著《佛性论·如来藏品》,对如来藏三性作了阐释:

  1. 众生所摄佛性,世间一切众生皆为如来之性,即“真如”所摄,故可谓“一切众生是如来藏”。
  2. 如来隐覆之性,一切众生如来之性被烦恼隐覆不显,“众生不见,故名为藏”。
  3. 真如能摄之性,“真如”虽在众生烦恼之中,但含有如来一切功德。

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独有的本体,进而提出了众生都可成佛的依据。依据大乘经论显示的如来藏体性及如来藏显示,如来藏学派主张「如来藏」是三乘(即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佛法的基石,一切法都源于此。如来藏学派还认为,如来藏是大乘佛教-唯识学里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唯识增上慧学的主体,也是一切佛法的主体,更是禅宗祖师证悟时所证之标;三乘菩提(即大乘佛菩提道、中乘缘觉菩提、小乘声闻菩提)的基本观念也是依据「如来藏」而建立。

此图是中国天台宗创始人,智𫖮大师画像。

在中国,天台宗-智𫖮大师在“化法四教”的“藏”、“通”、“别”、“圆”,将如来藏判为最高的圆教。华严宗-法藏大师主张”五教说”,将佛陀教法依解说的义理深浅,分为“小”、“始”、“终”、“顿”、“圆”,也将如来藏判为最高的圆教。

如来藏与佛性的概念,因为禅宗的弘扬与推动,有理证、教证,依之修学都可实证,也有实证本心如来藏的禅宗祖师可以依止修学,因而受到大众的接受,到了中国宋、明时期的理学,更以其为基础,发展出心性论的新儒家。

此图是月称论师白描图。

在藏传佛教中,如来藏的相关典籍都收录在《藏文大藏经》。宁玛派的“大圆满见”,就以如来藏为基础;噶举派的“大手印”,则将“如来藏”称为“心性本质或心性实相”。宗喀巴大师接受了月称论师的《中观应成学说》,认为三转法轮的他空唯识学与如来藏都属不了义说。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