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护

462

寂护,又译为“静命”,梵文Shantarakshita,公元725年-公元788年(生卒年),藏族人称为“希瓦措”(藏文zhiba tsho),他是古印度那烂陀寺的僧人,他将印度佛教传到西藏。

寂护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也是瑜伽行中观学派的建立者,他的弟子是莲花戒。

此图是19世纪,格鲁派传承,寂护唐卡。

寂护出身于孟加拉的王族家庭,他在说一切有部中出家,师从清辨。

后来,寂护受到赤松德赞的邀请,他从尼泊尔中转到西藏弘法。

在公元794年,寂护接受了吐蕃七位贵族的请求,并授予他们出家,则建立了藏传佛教的最初僧团,史称“预试七人”;也为了考验、观察他们能不能守持出家戒律,即称为“预试”。吐蕃僧团的戒律因为寂护的属性,所以藏传佛教的戒律是属于说一切有部,而不属于大众部。

此图是15世纪,西藏风格,寂护铜鎏金造像。

寂护在吐蕃的弘法时,引起了贵族与苯教支持者的不满,苯教徒们借机称当时吐蕃发生的冰雹、瘟疫、雷击等自然灾害,都是因为他传入佛教,所以导致触怒当地神明,藏王赤松德赞受到了极大的压迫,就向寂护提出先去尼泊尔避一避。

此图是19世纪,藏东风格,莲师唐卡。居于莲师左右两侧的分别是寂护、赤松德赞。

然后,寂护向赤松德赞建议,让藏王邀请莲师入藏。莲师进藏后,他展现了极大的神通力量,成功降伏当地的神灵与苯教修行者,并为桑耶寺洒净,得以让桑耶寺继续动工修建。赤松德赞得以再次邀请寂护返藏。

寂护返藏后,他与苯教徒们展开了数次的辩论,他辩破了苯教徒们的各项论点;佛教终于在寂护与莲师的合作下,开始在吐蕃盛行。

此图是桑耶寺法会,Hugh Edward Richardson,摄于1936年。
此图是中国西藏,山南,桑耶寺。

桑耶寺建成后,寂护以此作为据点,开始收徒与弘法。他看到僧侣的学识不够,对佛教也存在很多误解。于是,他就奏请藏王赤松德赞,请他派人前往古印度的那烂陀寺求学;寂护在桑耶寺开设译经院,将佛教典籍译成藏文。

此图是中国西藏,山南扎囊县,桑耶寺。

随着,佛教在吐蕃地区的流行,佛教僧侣之间发生了教义之争,即为「顿渐之争」。争论的两派分别是:一是来自汉地的摩诃衍那,摩诃衍那教授的是荷泽宗(禅宗)思想,强调不作意、顿悟成佛;二是寂护一派,他认为修学应有次第、强调观行、以智慧分别力,渐修而至成佛。

为了解决这次争论,藏王赤松德赞特别举行了一次罕见的辩论大会,寂护一派以莲花戒为代表,与摩诃衍那的弟子进行辩论,藏史资料记载最后获胜的是莲花戒。辩论结束后,藏王赤松德赞开始下令驱逐摩诃衍那及其弟子,不准他们在吐蕃继续弘法。同时,藏王赤松德赞宣布:吐蕃佛教以后,必须以寂护教授的内容为准。

此图是19世纪,宁玛派传承,寂护唐卡。寂护居中,下方法座居中端坐的是马尔巴,依次左侧端坐的是仲敦巴。

虽然,寂护师从清辨,但是他的思想与清辨有明显的差异,清辨的思想接近“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此学派被称为“顺经部行中观派”。

寂护与弟子莲花戒是受唯识思想的影响,他们将「瑜伽行唯识学派」融入到「中观」思想中,建立了“随瑜伽行中观派”。

寂护著有《中观庄严论》,随后他自作注解,让此论成了藏传佛教的根本五大论之一;他还为《二论分别论》自作注解,以示宣扬中观派的教法。

此图是现代,尼泊尔画师运用嘎玛嘎赤技法,师君三尊唐卡。莲师居中,下方左右两侧分别是寂护、赤松德赞。

寂护、莲花生、赤松德赞,被藏地同胞称为“师君三尊”,以表示对他们建立藏传佛教的赞颂。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