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圣二严之龙树

555

龙树,梵文Nāgārjuna,生活在公元3世纪,又称“龙猛”、“龙胜”,音译“那伽阏(音yān)剌树那”、“那伽阿周陀那”,他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

此图是19世纪,藏东风格,龙树唐卡。龙树居中,比丘相,上方头部有五条花蛇盘旋,身着袒右式袈裟,右手置于身后,左手抚在左膝前,半跏趺坐在禅垫,下承须弥法座。

据《龙树菩萨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等记载,龙树出生于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自幼通晓四吠陀,他青年时期就已经成名,他还学过“隐身”术,并用隐身术去行奸,之后,他皈依了佛教,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精通三藏。

此图是现代,勉唐风格,龙树白描图,丹巴绕旦绘。

龙树在印度北方雪山(今喜马拉雅山区)的佛塔时,遇到一位老比丘并授他大乘经典,随后,龙树决定周游印度去寻求大乘经典,还积极推广大乘(当时的大乘还不被世人所接受),每次他与“外道”辩论总能获胜。

此图是19世纪,藏东风格,龙树唐卡。龙树居中,头顶肉髻,象征智慧,头顶上方有五条花蛇盘旋,身着袒右式袈裟,两手置于胸前托经书,半跏趺坐在禅垫,下承海里飘浮的法案上。法座前的龙女正敬献经书。

传说龙树进入海里接受了“大龙菩萨”赠予的《大乘方等经典》,之后他确立及系统化的阐述中观理论。

当时的南天竺国王信奉婆罗门教,并攻击佛法。龙树知道后前去教化,成功地使国王放弃婆罗门信仰,皈依佛教。

此后,龙树一直致力传教,进一步发挥《般若经》的“性空”思想,他也成了大乘佛教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据大乘佛教文献的暗示,龙树可能是因为陷入佛教部派间的争论,被一位“小乘法师”逼迫而死。

龙树死后,中观理论的继承人是他的弟子-提婆。

此图是19世纪,藏东八邦寺风格,龙树与提婆唐卡。龙树与提婆分别端坐漂浮在海面上的法台,龙树右手持经书,提婆头戴学者帽,上方是骑青狮的文殊菩萨,下方的龙女正敬献经书。

龙树的“中观”思想经由鸠摩罗什的译介后,才渐渐被汉地佛教所知,鸠摩罗什与弟子僧肇等人,还修正了「六家七宗」的偏失,后来的北魏毗目智仙、瞿昙般若流支、菩提留支、南朝宋僧伽跋摩、陈真谛,以至隋达磨笈多、唐义净,北宋施护、日称等传播。中观系典籍的译介,尤以鸠摩罗什的影响最大。汉传佛教的三论宗、天台宗,都以龙树为印度的祖师。

此图是19世纪,格鲁派传承,龙树与八十四成就者唐卡。

龙树的理论具有强烈的怀疑论色彩,认为人的认识不具有把握客观真实的能力,感觉经验和名言概念都是虚妄臆想的表现,由此认识到因缘所了知的对象,虚伪不实,即称为“空”,他所采用的辩论方法,多为否定式,通过批判“一切有部”和“恶趣空”,提倡真俗“二谛”说,并以“实相涅槃”说,来论证“入世”的必要。

此图是14世纪,藏西风格,萨迦派传承,龙树扎卡。

龙树一生的著作甚多,也有“千部论主”之称,保存在汉译本中的有二十种,藏文翻译有一百八十种,汉译本主要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回诤论》、《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论》等。

此图是中国清代, 龙树铜鎏金造像。龙树居中,绀青螺发,束髻,头顶宝珠,弯眉细目,面带微笑,表情慈祥,双手置于胸前结毗卢印,上身着袒右式袈裟,衣缘处篆刻花纹,跏趺坐在双层束腰式莲花宝座。

龙树菩萨、龙尊王佛都有同样的标识,即在头顶上方有七条花蛇盘旋。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