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月观音的造像

731

“…游戏姿,才是诸解脱…”

作为个人,我很喜欢以“游戏姿势的坐姿”的佛类艺术(绘画或造像),尤其是“水月观音”的造像。

水月观音。现收藏于新加坡的佛牙寺。一轮圆月、游戏自在坐的姿势都是水月观音的标识。

在唐朝初期时,出现了一种与法相庄严观音像风格迥异的观音像——普陀洛迦观音像,其被记载于《华严经·入法界品》之中。而相同造像的记载也曾出现在唐朝玄奘法师著《大唐西域记》之中,在卷十“秣罗矩吒国”里,记述了一段关于“秣剌耶山的观自在菩萨”的描述:普陀洛迦观音以自然、舒适的姿态坐于岩石上,也表现了祂居于普陀洛迦山的形象。

周昉在普陀洛迦观自在观音的基础上首创了“水月观音”:主要由水、月、圆光、竹及思惟相组成主要元素。

中国敦煌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北侧,西夏时期壁画-水月观音。水月观音在月色朦胧中,自然由若地倚靠山石,游戏自在的坐在岩石上,身后被竹林环绕;一个透明的圆环罩在观音的身后,观音正昂着头,仰望天边那轮被遮盖的圆月,观音面前的流水淙淙,在水中盛开了朵朵妙莲,右侧绘制了一个善财童子,他正合掌叩拜观音。整个壁画以石青、石绿等冷色调为主,显得特别的宁静与素雅。使得观者通过宁静的壁画去可领悟,深旷清净的意境。

据文献记载,周昉曾经在唐朝时期的两京地带的佛寺绘制了多处壁画,其中就有“妙创水月观音之体”(已佚失);在朱景玄撰写的《唐朝名画录》称周昉的画作—“其画佛像……皆神品”,白居易见过周昉绘制的“水月观音”壁画,也曾写下“净绿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下,万缘皆空……”

中国敦煌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南侧,西夏时期壁画-水月观音。水月观音悠然自若,游戏自在的坐在岩石上。山石后面有竹林,水月观音右手扶膝结施无畏印,净水瓶置于右侧的岩石上,一个透明的圆罩在观音的身后。观音微微低头,似乎在静观水中的圆月,又似乎在聆听这世间的疾苦。下右侧绘制了一位西夏贵族装扮的供养人。整幅壁画对称统一,描绘山水的方法,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南宋时期山水画技法的特点。壁画以石青、石绿的冷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深旷清净的意境,可让观者摒弃杂念,陷入遐思去沉浸观音菩萨的慈悲。

唐代的水月观音是男相菩萨,留胡须。到了宋代以后,水月观音逐渐女性化。元代颜辉的水月观音,依然有月、湖、杨柳净瓶及瀑布,观音身披长袍、坐姿优雅的端庄女性。宋、元朝以后,水月观音不及其他女性观音普及和盛行。

1943年,由张大千临摹敦煌水月观音的壁画。水月观音正悠然自若的坐在岩石上,背倚岩石,抬头看着空中的圆月,一个透明圆环萦绕在观音的身后,净水瓶置于岩石上,竹林绕于观音的身后;岩石下面有流水,水中正盛开着朵朵红妙莲。观音似乎正沉浸中遐思,又似乎在聆听世间的疾苦

水月观音可分两种基本样式:

常见于石窟造像和石窟壁画:是一手抚膝,手不持物;

常见于绢画:是手持杨柳、净瓶的形象。

在水月观音的绘画中,可作为辨识的是:代表菩萨道场的普陀山的竹林山水、一轮满月的圆光及游戏自在坐的姿势。

中国辽代,水月观音的木雕,现收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寓意大乘佛教的思想:“诸法无实相,无实体。”

还是汉传佛教的三十三菩萨信仰之一,至今都被后世尊奉,供奉水月观音可以消灾去祸。

朝鲜高丽王朝,水月观音绢画。画师徐九方。水月观音呈现男相,留髭须,这属于唐朝初期时的观音造像。画面中有竹林、树木、花草、泉石为背景。善才童子居于下首正叩拜观音。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