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月观音的造像
2020年10月5日
731
“…游戏姿,才是诸解脱…”
作为个人,我很喜欢以“游戏姿势的坐姿”的佛类艺术(绘画或造像),尤其是“水月观音”的造像。
在唐朝初期时,出现了一种与法相庄严观音像风格迥异的观音像——普陀洛迦观音像,其被记载于《华严经·入法界品》之中。而相同造像的记载也曾出现在唐朝玄奘法师著《大唐西域记》之中,在卷十“秣罗矩吒国”里,记述了一段关于“秣剌耶山的观自在菩萨”的描述:普陀洛迦观音以自然、舒适的姿态坐于岩石上,也表现了祂居于普陀洛迦山的形象。
周昉在普陀洛迦观自在观音的基础上首创了“水月观音”:主要由水、月、圆光、竹及思惟相组成主要元素。
据文献记载,周昉曾经在唐朝时期的两京地带的佛寺绘制了多处壁画,其中就有“妙创水月观音之体”(已佚失);在朱景玄撰写的《唐朝名画录》称周昉的画作—“其画佛像……皆神品”,白居易见过周昉绘制的“水月观音”壁画,也曾写下“净绿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下,万缘皆空……”
唐代的水月观音是男相菩萨,留胡须。到了宋代以后,水月观音逐渐女性化。元代颜辉的水月观音,依然有月、湖、杨柳净瓶及瀑布,观音身披长袍、坐姿优雅的端庄女性。宋、元朝以后,水月观音不及其他女性观音普及和盛行。
水月观音可分两种基本样式:
常见于石窟造像和石窟壁画:是一手抚膝,手不持物;
常见于绢画:是手持杨柳、净瓶的形象。
在水月观音的绘画中,可作为辨识的是:代表菩萨道场的普陀山的竹林山水、一轮满月的圆光及游戏自在坐的姿势。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寓意大乘佛教的思想:“诸法无实相,无实体。”
还是汉传佛教的三十三菩萨信仰之一,至今都被后世尊奉,供奉水月观音可以消灾去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