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

神在佛教里是一个有争论的观念,而它的应运范围也比较复杂,可划分如下几类:

此图是12世纪,梵天造像。

①梵文deva,亦作“天”。泛指世界的创世主、造物主,如“梵”(梵文brahman)、“梵天”(梵文brahma)、“大自在天”(梵文mahesvara)等。佛教从业力决定论和缘起说的角度加以反对,认为众生的命运及面对的环境,都由众生自己的思想行为(业力)决定,这与“神”无关;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存在,依因缘作为转移,“神”自身即“不自在”,岂有“造物”的能力?事实上,万物没有一个像自在天,因为众生皆苦。

②梵文atman,即“神我”、“灵魂”等。

此图是中国清代,六道轮回唐卡。

③梵文devata,泛指一般神灵,如山川、草木、龙蛇、鸟兽及其他鬼神传说。佛教也不否认它们的存在,将它们列在三界众生内,同受“生死轮回”法则的支配,也包括了六道中的诸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等。

④指“识神”。佛教中有些派别将十二因缘中的“识”,作为轮回的主体。“识神”刹那变迁,与“神我”、“灵魂”不同,这对中国佛教影响很大。

此图是中国宋代,虎溪三笑图。

⑤指佛的神通,或指众生的精神主体、佛性等。在鸠摩罗什大师传播“神”为随心“忆想”的同时,庐山慧远大师则在大力提倡“神不灭论”,并以此作为“三报论”的理论前提。不久后,由于“涅槃学”佛性论的盛行,“常我”几乎成了公认的存在,再加上唯识家提倡的“阿赖耶识”、“阿摩罗识”,而“神不灭”的思想实质上就成了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

此图是净土曼荼罗绢画。

中国佛教还支持“净土”观念和践行的发展。到了唐代中期,禅宗、天台宗都曾发起过“泛神论”的讨论,禅宗南阳慧忠还声讨过神会一系的“神不灭说”。对“神”的态度,佛教内部也完全不一致。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