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之役

276

准噶尔之役是公元17世纪~公元18世纪时,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廷之间的战争。在清代文献中称为平定准噶尔、平定准部

此图是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地图。

战争始于康熙27年(公元1688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入侵喀尔喀蒙古,并乘胜进兵至内蒙。

此图是噶尔丹。

乾隆20年(公元1755年),清军进攻伊犁(今新疆伊犁霍城县),俘获了准噶尔首领-达瓦齐,最终以准噶尔灭亡而结束战争。达瓦齐被俘后,时任定边左副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起兵反叛,使得天山北路再次陷入战乱。

乾隆23年初(公元1758年),逃亡的阿睦尔撒纳病死在俄罗斯,俄国请清使验看尸首“准噶尔之事,于是大定”。次年,清军剿灭了叛军残部,还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使得西域全境稳定,西北边患暂告终结。

平定了阿睦尔撒纳之后,清期的蒙古就没有再发生大的变乱,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外蒙古独立。

此图是康熙帝戎装相。

准噶尔之役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前后长达70年。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后“拓地二万余里”,西域天山南北尽入版图,原来的准噶尔领地被称为准部,与天山以南的回部合称为西域新疆,源自旧疆新归,后来简称为新疆。准噶尔之役也是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首。

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的分支,兴起于明清之际的巴尔喀什湖以东的伊犁河一带。

清初,准噶尔汗国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及其子僧格都向清帝称臣入贡,僧格的弟弟-噶尔丹继位后,依旧向清朝廷称臣。

康熙18年(公元1679年),噶尔丹得到了第五世拉萨活佛授予的“博硕克图汗”称号,于是他上书清朝廷要求确认汗号并颁发敕印。因为噶尔丹是出自绰罗斯姓,并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直系)的后裔,按照蒙古传统,他是没有资格使用的称号,所以理藩院以卫拉特称汗者不得入贡的先例为辞,指斥噶尔丹“擅称汗号”,但又准许他纳贡。

数年后,噶尔丹出兵征服了天山南路的叶尔羌汗国、吉利吉思(今柯尔克孜族)、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等地,击破了哈萨克部落,势力远及阿富汗等地,称霸于中亚。

清初,游牧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落:札萨克图汗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称为外喀尔喀,即现在的外蒙古。三部实际上都是清朝的属国,首领称为“汗”,臣附属于皇帝,但不受内地官员的管理。

康熙23年(公元1684年),札萨克图汗部发生内乱,部分属民逃到土谢图汗部。新继位的札萨克图汗-成衮向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索要逃逸人口,察珲多尔济不愿意给,二人反目成仇。不久成衮去死后,由其子沙喇继位。

康熙26年(公元1687年),噶尔丹与沙喇(札萨克图汗部)结盟,共同对抗土谢图汗部。察珲多尔济侦察得知了沙喇的动向,于是联络了阿拉善-罗卜藏衮布拉布坦,决定先发制人。同年秋,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领兵一万出击,将札萨克图汗沙喇杀害,使得外喀尔喀陷入内战。噶尔丹的弟弟-多尔济扎布也被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罗卜藏衮布拉布坦的联军杀死。于是噶尔丹乘机率兵东进,意欲将外喀尔喀的三部,收置在准噶尔部的统治下。

康熙27年(1688年)5月,噶尔丹领兵三万出征科布多,外喀尔喀。喀尔喀举族震动,军民纷纷溃逃。准噶尔军轻松击溃了喀尔喀右翼-札萨克图汗部、托辉特部,战胜了前来迎击的察珲多尔济长子-噶勒丹多尔济(土谢图汗部),察珲多尔济的弟弟-哲布尊丹巴先向东逃到车臣汗部,又南下逃到清朝所属的阿巴哈纳尔部(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沙喇之弟-策旺扎布率领札萨克图汗部与已故车臣汗之弟-纳木扎尔率车臣汗部一起举族南迁,逃到了清朝边界。

此图是《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宫胁纯子著,晓克译。

8月,察珲多尔济(土谢图汗部)与噶尔丹在土拉河激战,随着察珲多尔济的战败,直接率部逃到了内蒙古苏尼特地界。

汹涌而来的喀尔喀诸汗、台吉及数十万民众冲破了清兵哨卡,纷纷逃入内蒙古苏尼特、乌珠穆沁、阿巴哈纳尔等部。

噶尔丹致书清朝廷,声言“倘折卜尊丹巴(哲卜尊丹巴)往投皇上,或拒而不纳,或擒之畀我”被康熙帝拒绝。

9月,哲布尊丹巴与外喀尔喀三部众的首领盟会,正式归附清朝,康熙帝准其内附,并派人为他们安插牧地、发粮赈济。

康熙28年(公元1689年),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趁噶尔丹远征之际,率部反叛。噶尔丹回师被阻在阿尔泰山以东的科布多。策妄阿拉布坦占据准噶尔据地后,切断了噶尔丹军队的兵源、粮饷。噶尔丹决定再次出征漠北,与俄罗斯争夺残存的喀尔喀部落,并拒绝清朝廷提出的与喀尔喀和解的建议,清廷这边便放弃了调停的努力,准备发兵征讨噶尔丹。

康熙29年(公元1690年)6月,噶尔丹以追击土谢图汗为由,领兵南下,直抵内蒙古乌珠穆沁边界。噶尔丹在乌尔会河击败了一支轻举妄动的清军,乘胜进到克什克腾旗,已经近逼京师。

此图是第一世达察活佛唐卡。

7月,康熙帝御驾亲征,以裕亲王-福全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出喜峰口。8月1日,清兵与准噶尔军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乡)交战,噶尔丹大败。由于福全误信了第6世达察活佛之言,使得噶尔丹从容撤退。

康熙34年(公元1695年)5月,在科布多恢复元气的噶尔丹领兵三万,再次出征漠北,抵达克鲁伦河流域。

次年(公元1696年)初,清兵分三路北上出击噶尔丹。2月20日前后,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由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发,扬威将军舒恕、安西将军傅霁、振武将军孙思克从昆都伦(今内蒙古包头市)启程,作为西路军。3月,康熙帝亲率中路大军,从独石口行军。东路军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盛京、宁古塔、黑龙江、科尔沁兵,沿克鲁伦河西进。

5月,康熙帝抵达克鲁伦河。噶尔丹闻讯后,放火烧掉草原,放弃所有的庐帐器械,率主力军逃走。康熙帝以领侍卫内大臣马思哈为平北大将军,率军追击。噶尔丹逃至特勒尔口济,迎面遇到费扬古率领的西路清军。两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激战,准噶尔军大败,噶尔丹仅率领数骑兵逃走。

康熙36年(公元1697年)3月,康熙帝亲赴宁夏,命费扬古、马哈思进剿噶尔丹的残部,清兵抵达狼居胥山时,擒获了噶尔丹儿子。噶尔丹势穷力蹙,潜至哈密劫掠粮草不成,不久后便服毒自杀(另一种说法是他杀)。

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后,不仅完全控制了喀尔喀蒙古,还彻底粉碎了噶尔丹的威胁。

在策妄阿拉布坦继位后,起初是与清军合力夹攻噶尔丹。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一边假装与清廷维持着表面的和平,另一边出兵南下回部,将吐鲁番、喀喇沙尔、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城置于准噶尔部的直接统治,在与清军控制的哈密对峙。

康熙55年(公元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领兵六千,昼伏夜行,秘密潜入西藏。

康熙56年(公元1717年)11月,大策零敦多布偷袭拉萨,杀死了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进一步控制了西藏的局势。

康熙57年(公元1718年)10月,康熙帝发兵入藏。

康熙59年(公元1720年),清军将准噶尔军逐出西藏,大策零敦多布逃回伊犁。清朝自此就在西藏派驻军队,数年后设立驻藏大臣。康熙帝撰写平定西藏记,立御制平定西藏碑立于布达拉宫前。

Lhasa, Potala mit Tempelchen

康熙60年(公元1721年)3月,允禵提议分三路大军进兵伊犁,剿灭策妄阿喇布坦称:“各路马驼粮饷俱甚充足,器械俱已齐备,官兵各思奋力。值策妄阿喇布坦人心惶惑之时,可以直捣巢穴,扫荡无迹”。清廷随之制定了行军计划:阿喇衲、路振声由乌兰乌苏进兵吐鲁番,富宁安之兵调往乌兰乌苏驻扎;傅尔丹、祁里德在本处预备;祁里德再派兵二千,前往收取策妄阿拉布坦及乌梁海逃众,康熙帝应允。这时俄罗斯帝国派以温阔夫斯基为首的使团来到准噶尔,诱使策妄阿喇布坦归顺俄国。

此图是允禵·抚远大将军王。

5月,康熙帝得到允禵的密奏,于是谕令大军暂停进剿伊犁。次年,清廷遣使持诏书安抚策妄阿喇布坦,正式停止对伊犁用兵。

雍正3年(公元1725年),策妄阿喇布坦遣使进京,清朝廷认为态度“甚属恭顺”,双方关系暂时缓和,于是清朝廷撤回了巴里坤的驻军。

雍正5年(公元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病死,由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

雍正8年(公元1730年),噶尔丹策零偷袭清军在阿尔泰山大营。

雍正9年(公元1731年)6月,噶尔丹策零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傅尔丹率领的清军。

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噶尔丹策零、小策零敦多布东征喀尔喀,进兵至克鲁伦河。6月,清额驸策凌在光显寺之战中大败准噶尔军,噶尔丹策零、小策零敦多布率领残部突围遁去。

雍正12年(公元1734年),噶尔丹策零遣使与清朝廷议和,双方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划定边界,雍正帝准许准噶尔入藏煎茶。之后的25年,准噶尔与清朝廷都是相安无事的。

乾隆10年(公元1745年),准噶尔部爆发瘟疫,噶尔丹策零病死后,他的长子喇嘛达尔扎与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争位,使准噶尔陷入内乱。

乾隆17年(公元1752年),大策零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在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继承了汗位。随后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反目相攻。因为准噶尔内乱不已,使原本附属于准噶尔的各部落,都纷纷转投向清朝。

乾隆15年(公元1750年)9月,原属于达什达瓦部下-宰桑萨喇尔,率先领部众投奔清朝。

乾隆18年(公元1753年),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率领杜尔伯特部内附。次年,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降清,被封为亲王。同时,清军还招抚了唐努乌梁海和阿尔泰乌梁海。

阿睦尔撒被纳入清朝后,将准噶尔部的虚实悉数禀告给清朝廷。乾隆帝认为攻灭准噶尔时机已到,谓“天与人归,机不可失”,乾隆帝力排众议,于乾隆20年(公元1755年)春,发兵出征准噶尔,北路军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西路军以永常为定西将军,鄂容安为参赞大臣,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两路大军相约在博尔塔拉会师。

此图是清军在昭苏格登山追击达瓦齐。

5月,清军进占伊犁。达瓦齐众叛亲离,率残部退至昭苏格登山。准噶尔降臣阿玉锡带领清军25人,夜袭达瓦齐大营,准噶尔军惊溃,数千人不战自降,达瓦齐仅带少数人仓皇南逃。

6月,乌什伯克霍集斯将达瓦齐诱擒后,缚送给清军,告示准噶尔汗国灭亡。达瓦齐被送往热河朝觐乾隆帝,被封为绰罗斯和硕亲王,居于京师。

此图是中国清代,阿玉锡持矛荡寇图,郎世宁绘制。

清军平定伊犁后,西征大军陆续撤回内地,仅留下少量的兵力驻防伊犁、乌鲁木齐等地。这时的阿睦尔撒纳野心,又逐渐显露,但被班第等察觉。班第密奏乾隆帝,称阿睦尔撒纳暗中将投降清军的准噶尔部落收为己有,且不用副将军的印章,而钤盖噶尔丹策零所用的菊形小印,隐然以卫拉特四部总汗自居。乾隆帝却认为阿睦尔撒纳“不过希图肥己,不必过于苛求”。接着,阿睦尔撒纳的叛迹显著,乾隆帝命班第送其赴热河朝觐,令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沿途护送。

此图是班第相。

8月,阿睦尔撒纳以暂归治装为由,将副将军印信交予额琳沁多尔济,潜逃至塔尔巴哈台,与其旧部相约反叛。伊犁的准噶尔宰桑锡克锡尔格等起兵响应。班第率五百人东撤,被叛军围困。清兵突围不成,班第、鄂容安自刭。萨喇尔丢弃官服,换上旧时的准噶尔衣冠逃逸,途中被叛军擒获。乾隆帝闻讯后大怒,将额琳沁多尔济赐死,以策楞为定西将军,派两路大军征讨阿睦尔撒纳。

此图是中国清代,《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格登山斫营图》,由郎世宁起稿,柯升主持,勒霸雕刻。

乾隆21年(公元1756年)3月,策楞再次攻占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受到右部哈萨克汗阿布赉的庇护。西征的清军主力随后撤回到内地。由于清军将领的指挥失当,多次追击阿睦尔撒纳不得,使准噶尔各部落产生了轻视之心。

此图是兆惠在鄂垒扎拉图突围。

12月,受乾隆帝册封的噶勒藏多尔济、巴雅尔举兵反叛,攻陷乌鲁木齐。驻扎伊犁的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少量的清兵东撤,在库尔喀喇乌苏的鄂垒扎拉图被叛军达什策凌围困。兆惠夜间率军突围,苦战后退至乌鲁木齐,得知乌鲁木齐已经失陷,继续向东撤退。途中遇到雅尔哈善派出的援军,于乾隆皇帝22年2月,退回巴里坤。

乾隆22年(公元1757年),阿布赉与阿睦尔撒纳反目相攻,阿布赉归降清朝廷,称臣纳贡。6月,阿睦尔撒纳逃入俄罗斯帝国,年底染天花而死。

乾隆23年(公元1758年)正月,俄国遣使告知清朝廷阿睦尔撒纳已死,随即清朝廷派人前往边界验看尸首。

此图是《草原帝国》p664~p665,勒内·格鲁塞著。

乾隆帝以平定阿睦尔撒纳宣谕中外。

此图是库陇癸之战。

乾隆24年(公元1759年),清军剿除了叛军残部及逃亡的玛哈沁、天山北路底定。不久后,清军平定了天山南路,将整个新疆纳入版图。于乾隆20年(公元1755年)以后的归降者,改准噶尔为整个漠西蒙古部落额鲁特,就地安置,驻扎在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投降清军的准噶尔、辉特部落大多被编入八旗察哈尔,早年率众来降的被安置在热河漠北。

自从晚唐时的安西都护府沦陷后,西域时隔千年再次被纳入中国政府的管辖内。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