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佛教术语

466

中道,梵文madhyama-pratipad,意为不执着两边、不走极端的正确道路。中道又相当于正道,是佛教大多数派别共同持有的一种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也是佛教能够兼容并蓄、调和适应的一大主要原因。

此图是中国西藏,罗布林卡,佛陀与五比丘壁画,安多强巴绘制。

中道在佛教大、小乘各宗派中的具体意义有不少的差别,但是各宗派都认为中道才是最高的原则,有时还将它与真如、法性、实相、佛性等同义。

在伦理和解脱观上,以离苦、乐二边,行八正道为中道。据《中阿含经》卷五六记载:“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著欲乐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术法,无义相应……捨此二边,有取中道……谓八正道”。

就认识上也可以称为中观,以此指导宗教的实践,又称为中道,以所的二边,是种种见、执等。

初期佛教特别注重离常、断二见。常见作为永恒的实体,断见认为无因果报应,以五阴、十二因缘,明无我而有因果之理,就是中道

在《成实论·边见品》载:“若说诸法或断或常”,“若人说我若断若常”,皆名边见。又说:“有见名常,无见名断”,“身即是神,名为断见;身异神异,是名常见”等。对治之法是修习“空无我见”,“我见无则无二边”;或“诸法从众缘生,则无二边”,这就是行中道行中道则灭二边

《杂阿含经》卷三四就针对常、断二边:“如来离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无明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此处的,就是中道。

此图是中国北宋,《如来说法图》卷轴,侯羿绘,现收藏于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

三论宗依据《中论》的八不颂八不中道,又以中道作为佛性。据《中观论疏》卷二载:“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中观论疏》卷一载,依据二谛说分为三种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非真非俗中道)。另见《中观论疏》中的记载三是偈以缘生性空,但有假名,即为中道,此性空假有并观兼行称为中道义

此图是中国甘肃,榆林窟,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对坐壁画,依据《法华经》绘制。

天台宗则依三是偈说空、假、中为三谛圆融,以本体的与假名的通观一切现象,则无不是;中道即是诸法的实相,贯彻于一切法中。

湛然法师在《止观义例》卷下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在《涅槃经》卷二七载:“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异”。还说:“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这是以生死苦中破生死的本际中道,以其是成佛之因,称为佛性

在《解深密经》、《成唯识论》等经论是从唯识无境说上离增减二边为中道

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末解释为:“无心外法故,除增益边;有虚妄心故,离损减边……唯识义成,契合中道”,意为内识非无,外境非有,非有非无就是中道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