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入藏
川军入藏是指1910年,清朝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率川军入藏平定内乱,这既是他在康区改革的延伸,也是清朝最后一次的治藏历史。
1902年,英帝国为了巩固自身在印度次大陆的势力、地位,也为了避免俄帝国侵占西藏后,进而攻打印度。
1903年,英帝国侵略西藏在迅速占领拉萨后,要求西藏噶厦政府与其签订《拉萨条约》,这遭到了当时驻藏大臣的拒绝与签署。
在英国撤兵后,中国派代表与其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此条约中明确规定:英国承诺不占领西藏境内及不干涉西藏的一切事务,中国要保证不准他国干涉西藏的内治。
英国在西藏的扩张,显然刺激了清朝廷,政府随即采取、开发西藏的措施。
1905年,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在藏区被杀害,引发了巴塘事变,赵尔丰平定藏区的内乱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正是这次的实行改革明显触碰了西藏高层的权益,使得原本反英帝国的西藏高层人士,转而变成亲英帝国份子。
西藏在获得英国武装设备的支持下,西藏军队就时常在西康、川边地区与清军发生冲突。
1908年,赵尔丰担任驻藏大臣、川滇边务大臣后,开始在打箭炉(今康定)驻兵,把打箭炉为康定府后,又设为登科等府。
1909年,赵尔丰挫败了进攻巴塘地区的藏军,接着他攻入西藏,进而收复江卡、贡觉等4个部落地区,然后,越过丹达山向西,一直到达江达宗。
1910年2月12日,在赵尔丰的支援下,锺颖率川军进入拉萨。
第13世拉萨活佛返回西藏不久后,又逃往了英属的印度。
驻藏大臣-联豫向清朝廷奏报,清政府于2月25日宣布:褫夺第13世拉萨活佛的名号。
接着,赵尔丰向清朝廷上书请求:应该乘胜追击平定西藏全境,还建议在藏区推行革教易俗政策;因为清廷担心他的举措过激,也为了避免事端,所以清廷没有准许。
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是为了移内地民众实边推动垦务,废除土司制度和寺庙特权,发展藏区农牧业、手工业、交通邮电业和文化教育事业。
之后,赵尔丰又攻占了三岩。
钟颖军与赵尔丰军在查木多(昌都)会师,随后迅速推进到工部(今林芝八一),还消灭了波密土王的世俗政权。
赵尔丰先后建立了查木多、江达等10多个县,同时,他还向南派兵,在察隅地区,建立了察隅县;紧接他还想在波密进行改土归流,但不久就发生了武昌起义,于是搁浅了计划。
1911年4月,赵尔丰被任命为四川总督,到任前由王人文署理。
接着,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使得局势动荡。
8月2日,赵尔丰赶到成都,为了稳定四川的局势,赵尔丰迅速联名地方上的各级官员,请求清廷改变铁路收归国有的政策,但没有得到清廷的允许。
四川的局势一路升级,不仅出现了罢市,还发生保路同志会会员冲入四川总督府的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事件,称为辛亥保路死难事件,又称成都血案。事件的后续不但引发了四川全省,还触及全国的暴动。
赵尔丰迫于清廷的命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一步实施镇压,同时逮捕保路同志会领袖-蒲殿俊等9人,导致同志会的成员与反对势力一起围攻成都,川军不接受命令则继续镇压。于是,清廷派湖北新军入川平定动乱,又导致武昌的兵力空虚,这次事件也被认定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赵尔丰也因此事被免去四川总督官职,继续保留边务大臣职位。
武昌起义爆发,11月22日、25日,成都召开了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宣布脱离清廷,自行独立并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原咨议局议长-蒲殿俊担任军政府都督,陆军第17镇统制由朱庆澜担任副都督。随即,赵尔丰被移交给蒲殿俊。
12月8日,川军士兵不满军饷欠发而发动了成都兵变。蒲殿俊和朱庆澜因为无法收拾局面,选择逃走,同时,赵尔丰企图趁机策划兵变,并重新掌握了政权。
12月22日,尹昌衡骗取了赵尔丰的兵权,尹昌衡率兵进攻总督府,逮捕了赵尔丰,并将他押至贡院明远楼,公开斩首。
由于尹昌衡系列的果断举措,为他赢得了四川各界的支持,也为四川的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他因为镇压暴动的功绩,所以被成都各界拥戴为都督。
1912年,清朝廷结束了对西藏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