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尊,佛教术语

507

三尊是佛教术语,有两种意义:

1、指的是“佛、法、僧”三宝,

2、指“三圣、三圣佛、三尊佛、三尊”的形式,来呈现佛像的一种方式;以中尊为主,左右两尊胁侍,是表彰中尊的功德和教化众生。“三尊”形式最早起源于印度。

犍陀罗时期,释迦三尊片岩石雕像。

左右胁侍可以是“菩萨、声闻、明王、天人、童子”等,我们常见的组合,如下:

“释迦三尊”以“释迦牟尼佛、大迦叶尊者、阿难陀尊者”组合;左右胁侍还可以是“药王菩萨”、“药上菩萨”;“金刚手菩萨”、“莲华手菩萨”;“梵天”、“帝释天”等。

16世纪, 朝鲜王朝风格,释迦三尊卷轴画,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华严三圣”以“毗卢遮那佛”(或“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组合;“毗卢遮那佛”表示法界体性智,“文殊菩萨”表示大智、“普贤菩萨”表示大行,亦称“释迦三尊”。

9世纪,印尼风格,主尊是毗卢遮那佛,左右胁侍是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

“娑婆三圣”以“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组合;“观世音菩萨”表示大悲,“地藏菩萨”表示大愿。

14世纪,朝鲜高丽王朝风格,主尊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此三尊组合盛行于朝鲜、韩国。

“西方三圣”(或“弥陀三尊”)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组合;“观世音菩萨”表示慈悲,“大势至菩萨”表示智慧。

唐代,西方三圣铜鎏金造像。主尊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圣”)以“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组合,或左右胁侍以“药王菩萨”、“药上菩萨”组合。

敦煌莫高窟第322窟,东壁,药师三圣壁画。主尊是药师佛,左右胁侍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兜率三圣”(或“弥勒三圣”)以“弥勒佛”、“法华林菩萨”(华或作花,或称法音轮)、“大妙相菩萨”组合。

新加坡佛牙寺,大殿供奉弥勒三圣。主尊是弥勒佛,左右胁侍是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

“华严三大士”以“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组合。

中国清代,康熙时期,华严三大士寿山石雕。居中的是观音菩萨(男相),左右胁侍是文殊菩萨(持经书)、普贤菩萨(持莲花)。

以“观音菩萨”、“善财”、“龙女”组合

17-18世纪,汉藏风格,善财龙女拱观音唐卡。居中的是观音菩萨,左右胁侍 是善财、龙女。

以“地藏菩萨”、“道明尊者”、“闵公尊者”组合

17世纪,朝鲜王朝,地藏十王图。居中的是地藏菩萨,左右胁侍是道明尊者、闵公尊者,冥府十王列于后排两侧。

以“傅大士”、“普建童子”、“普成童子”组合。其中二童子是傅大士的儿子们。由于“傅大士”创设轮藏(立有中柱、共八面,可转动之经书架),并发愿所有登藏人生生世世皆不失人身、发菩提心诚心转动轮藏者可得诵经功德,故后世常于轮藏前供奉大士与其二子,“傅大士”头戴道教冠帽、身着佛教衣饰、儒教鞋子以体现其贯通三教,二子为童子相,俗称“笑佛”。日本有类似的做法。

傅大士三尊。居中的是傅大士,左右胁侍是普建、普成。现收藏于弗利尔美术馆。

“不动三尊”以“不动明王”、“矜羯罗童子”、“制多迦童子”组合。不动明王是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具有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均能扫除障难,并不为动摇之意。不动明王显现愤怒像,使侵扰众生之邪魔畏惧而远离,使众生于修行路上不致动摇善念菩提心。​​​

不动三尊。居中的是不动明王,左右胁侍是矜羯罗童子、制多迦童子。

如果三尊佛像共享一光背,则称为“一光三尊”,其光背通常为舟形(船后光)或莲瓣形。这种形式起源于中国北魏时期,已知的最早的造像是在刘宋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完成的金铜佛像。后流传到日本、朝鲜、韩国。

7世纪,日本奈良县,法隆寺金堂供奉的释迦三尊。三尊共享一光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