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菩萨之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梵文manjusri,亦译“曼殊师利”;略称“文殊”,音译“妙吉祥”,其名后通常加上“法王子”、“菩萨”等称号。也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文殊”之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支娄迦谶大师翻译的《道行般若》卷一。
关于文殊的来历也有多说,文殊又被尊为诸菩萨的上首,是佛的左胁侍。
《法华经序品》中叙述释迦座前诸菩萨的名字,上首即文殊。因为祂曾是释迦佛前世(第八代)佛的上师。据此,汉地寺院多以“文殊”和“普贤”作为释迦佛的左右胁侍。
《圆觉经》以文殊为十二圆觉菩萨之首,《七佛药师经》以文殊为八大菩萨之首。
此外,诸经均以文殊为诸菩萨之首。在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文殊位于中心八叶院,为此院八尊之一,密号为吉祥金刚;同时是文殊院的主尊;文殊为“智”(如来智)的化身。常与表“理德”的普贤并称。“文殊”表“智德”,即表佛智、菩提,同时表证德、慧德、能信。“理智”相即、行证相应、定慧双修、能所相融,即是佛。
华严宗第四祖的澄观法师以文殊、普贤为二因,以毗卢遮那佛为果。在《华严经》中,是理智并重。后人有从理者,视普贤为大,于“华严三圣”中以普贤作为佛的左胁侍;有从智者,侧重个人内心之悟解,开发先天固有之如来智,则视文殊为大,以文殊为佛的左胁侍。
无论文殊居左或居右,都是成佛之因,所以诸佛经均称文殊为“觉母”。文殊是诸佛之母,因为祂本来就是佛。
《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世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或龙种上尊王佛),国名平等,即文殊师利法王子。
《悲华经》则说,文殊将来在南方清净无垢宝填世界成佛,佛号普现。文殊既是佛,何故又名菩萨?
《处胎经》解释:“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无垢称经》说:“虽得佛道,转于法轮,而不捨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宝箧经》说,文殊自言永不作佛:“无有菩萨得正果者。菩萨之人,惟观察知,为趣佛智,不取果证。菩萨常于一切众生修行大悲,虽知我见,不堕证果。”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也载文殊说:“若呼有形而响有影,月兼昼明,日而夜照,尔乃我身成最正觉。”
诸经关于文殊净土也各说不一。《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宝积经文殊师利受记会》说文殊曾发十八大愿,勾画出其净土之蓝图。综合《悲华经》等所说,其净土之主要内容有三:1)优美之自然环境;2)良好之社会生活;3)居民身心健康,寿命无量,全为化生之菩萨,没有女人。
文殊形相丰富多彩,有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六髻文殊、八髻文殊等,而以五髻文殊为本体:金色童子形,头顶五髻,执剑骑狮。童形表天真,五髻表五智五佛,剑表智之锐利,狮表智之威猛。《千钵经》有千臂千钵千佛文殊,千手各端一金钵,钵上各有一坐佛,千手表遍护众生,千钵千佛表遍教诸佛。
密教有牛首九头三十六手之大威德明王,或称“大威德金刚”其自性轮身即为文殊菩萨。有文殊菩萨化身的双体大威德怖畏金刚,或称“牛头明王”:五个牛头十四只手,拥抱明妃罗浪染娃。还有文殊化身的熊头人身的熊面空行母及白度母;还有五方文殊及多种化身像。
关于文殊信仰,在古印度及西域的记载都不多。在中国的北魏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佛教传入了五台山。据《华严经 菩萨住品处》说文殊菩萨住处在东北方清凉山,后附会为五台山,五台山由此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在唐代宗时,依密教僧人不空法师的奏请,在五台山建金阁、玉华等寺,把五台山作为国家的道场;又敕命天下寺院食堂中,把原供奉的宾头卢尊者改为供奉文殊菩萨。由此形成了以五台山为中心、以天下寺院文殊阁为枢纽的,广泛的文殊信仰。
在唐末时,文殊的信仰虽然衰落,但还是时兴时衰,至今还有相当影响。
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的造像是右手持剑、左手持莲花,花上有一部《般若波罗蜜多》经箧,表般若智能浩瀚如经典,也代表了智慧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