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菩萨之文殊菩萨

1817

文殊菩萨,梵文manjusri,亦译“曼殊师利”;略称“文殊”,音译“妙吉祥”,其名后通常加上“法王子”、“菩萨”等称号。也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文殊”之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支娄迦谶大师翻译的《道行般若》卷一。

临摹法海寺,华严三大士—文殊菩萨壁画
9世纪,印度波罗王朝风格文殊菩萨片岩石雕坐像现收藏于美国檀香山艺术学院。

关于文殊的来历也有多说,文殊又被尊为诸菩萨的上首,是佛的左胁侍。

《法华经序品》中叙述释迦座前诸菩萨的名字,上首即文殊。因为祂曾是释迦佛前世(第八代)佛的上师。据此,汉地寺院多以“文殊”和“普贤”作为释迦佛的左右胁侍。

《圆觉经》以文殊为十二圆觉菩萨之首,《七佛药师经》以文殊为八大菩萨之首。

此外,诸经均以文殊为诸菩萨之首。在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文殊位于中心八叶院,为此院八尊之一,密号为吉祥金刚;同时是文殊院的主尊;文殊为“智”(如来智)的化身。常与表“理德”的普贤并称。“文殊”表“智德”,即表佛智、菩提,同时表证德、慧德、能信。“理智”相即、行证相应、定慧双修、能所相融,即是佛。

中国清代,雍正时期,华严三圣图画师释印真。

华严宗第四祖的澄观法师以文殊、普贤为二因,以毗卢遮那佛为果。在《华严经》中,是理智并重。后人有从理者,视普贤为大,于“华严三圣”中以普贤作为佛的左胁侍;有从智者,侧重个人内心之悟解,开发先天固有之如来智,则视文殊为大,以文殊为佛的左胁侍。

无论文殊居左或居右,都是成佛之因,所以诸佛经均称文殊为“觉母”。文殊是诸佛之母,因为祂本来就是佛。

中国清代,乾隆时期,龙尊王佛铜鎏金造像。龙尊王佛居中,绀蓝色的螺发,肉髻圆隆,顶严饰宝珠。面庞丰腴,相容静谧。脑后有七条大蛇探头而出,为其形象特征。身着袒右式袈裟,右肩覆搭衲衣边角,露出高高的裙腰。双手当胸结缚拳印,跏趺坐于莲台上。面部及肢体施以泥金,已部分脱落。龙尊王佛,全称“龙种上尊王佛”,是文殊菩萨过去世示现的法身佛形像。佛经记载,文殊的现身为菩萨,辅助释尊教化大众,但实际上祂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是果位上的如来,过去世称“龙种上尊如来”、现在世称“欢喜摩尼宝精佛”、未来世称“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还说,龙尊王佛在过去世成佛后,度尽了世间天人,功德无量。

《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世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或龙种上尊王佛),国名平等,即文殊师利法王子。

《悲华经》则说,文殊将来在南方清净无垢宝填世界成佛,佛号普现。文殊既是佛,何故又名菩萨?

《处胎经》解释:“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无垢称经》说:“虽得佛道,转于法轮,而不捨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宝箧经》说,文殊自言永不作佛:“无有菩萨得正果者。菩萨之人,惟观察知,为趣佛智,不取果证。菩萨常于一切众生修行大悲,虽知我见,不堕证果。”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也载文殊说:“若呼有形而响有影,月兼昼明,日而夜照,尔乃我身成最正觉。”

日本江户时代,文殊师利童子狮子图,绢画,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文殊师利童子”象征文殊菩萨已证得诸法无变实相,安住于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基法界中,故无有变迁、永不衰老。“童子”也可表示了义的文殊菩萨(不生不灭的实相)。文殊童子乌发柔顺披肩,身着白色天衣安住在岩石之上。面向圆润,神态安详,法相庄严,手展经卷。座下的青狮,体态健硕,鬃毛浓密,狮尾上扬。青狮仰头望,跳跃姿,似乎在与文殊童子分享佛经。

诸经关于文殊净土也各说不一。《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宝积经文殊师利受记会》说文殊曾发十八大愿,勾画出其净土之蓝图。综合《悲华经》等所说,其净土之主要内容有三:1)优美之自然环境;2)良好之社会生活;3)居民身心健康,寿命无量,全为化生之菩萨,没有女人。

18世纪, 不丹风格,宁玛派传承,文殊菩萨唐卡。文殊菩萨居中,头戴五宝冠,面容肃穆安详,右手结施予愿印,左手当胸捻花茎。左右两侧肩花上各置有经夹、火焰剑。主尊躯体姿态柔美,法相庄严,双腿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上方正中绘有金刚总持双身相,阿弥陀佛、四臂观音、宁玛派上师、莲花生大士,分坐金刚总持的左右。法座前绘有白度母、妙音天女,下方莲池水波荡漾,岸边有一群大象正自由走动。整幅唐卡布局规整严谨,人物主次分明,用色艳丽。

文殊形相丰富多彩,有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六髻文殊、八髻文殊等,而以五髻文殊为本体:金色童子形,头顶五髻,执剑骑狮。童形表天真,五髻表五智五佛,剑表智之锐利,狮表智之威猛。《千钵经》有千臂千钵千佛文殊,千手各端一金钵,钵上各有一坐佛,千手表遍护众生,千钵千佛表遍教诸佛。

中国明代,洪武时期,山西太原崇善寺,大悲殿供奉,千臂千钵文殊菩萨立像。

密教有牛首九头三十六手之大威德明王,或称“大威德金刚”其自性轮身即为文殊菩萨。有文殊菩萨化身的双体大威德怖畏金刚,或称“牛头明王”:五个牛头十四只手,拥抱明妃罗浪染娃。还有文殊化身的熊头人身的熊面空行母及白度母;还有五方文殊及多种化身像。

萨迦传承,九头大威德明王。九头代表佛陀的九类教法,最高一头为黄色,现文殊本像,象征着慈善和平。三十四臂再加身、语、意,表菩萨的三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六手各持法器,表意各不相同,但整体表现出本尊的勇猛、顽强、威力无比的功德。十六足踏在众阎摩身上,亦象征十六空相。右八足踏八天王,表八成就;左八足踏八魔女,表八自在清净。该尊身相语意是:精通三十七道品,彻悟十六性空,障魔消尽,成就殊胜,得大涅槃道。
熊面空行母,是藏传佛教无上密乘的空行母。熊面空行母双手结期克印,法器佚失。在藏地的寺院里,多是将狮面空行母、熊面空行母、虎面空行母,供奉在一起。
怖畏金刚唐卡。
中国清代,乾隆时期,白度母唐卡。白度母居中,束发髻,头戴冠饰,面庞饱满,双眉弯曲如柳叶,双目平视,嘴角紧抿,表情祥和。上身躯体裸露,项链、臂钏等饰物周饰全身。身姿偏于一侧,富律动感。右手自然垂下结予愿印,左手当胸捻莲茎。下身着红绿色长裙,双盘结跏趺于莲花台之上。画面下方的水池之中涌出莲茎,托起莲花宝座。整幅唐卡以疏朗的布局、简洁的构图为世人展现出白度母的神灵世界,带有鲜明的汉藏绘画风格。湖中绘制了三睛摩尼宝珠、象牙、犀牛角。

关于文殊信仰,在古印度及西域的记载都不多。在中国的北魏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佛教传入了五台山。据《华严经 菩萨住品处》说文殊菩萨住处在东北方清凉山,后附会为五台山,五台山由此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中国山西,五台山内的菩提塔。

在唐代宗时,依密教僧人不空法师的奏请,在五台山建金阁、玉华等寺,把五台山作为国家的道场;又敕命天下寺院食堂中,把原供奉的宾头卢尊者改为供奉文殊菩萨。由此形成了以五台山为中心、以天下寺院文殊阁为枢纽的,广泛的文殊信仰。

在唐末时,文殊的信仰虽然衰落,但还是时兴时衰,至今还有相当影响。

中国山西,五台山,金阁寺的大悲殿。

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的造像是右手持剑、左手持莲花,花上有一部《般若波罗蜜多》经箧,表般若智能浩瀚如经典,也代表了智慧的思维。

19世纪,噶举派传承,文殊菩萨唐卡。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