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
拉卜愣寺,藏文bla brang bkra shis vkhyil,英文labrang monastery,位于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境内,它既是格鲁派六大寺之一,也是甘南地区最大的寺院。
拉卜楞是由嘉木样拉章(大活佛的宅邸)音变而来。
目前,拉卜愣寺的寺主是第6世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还包括其他领导:4大赛赤(贡唐仓、萨木察仓、霍尔藏仓、德哇仓)、8大堪布。
清·康熙48年(公元1709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河南亲王-察汗丹津延请嘉木样协巴建造拉卜愣寺。
拉卜愣寺初建时期只有闻思院和密宗下院2个扎仓,后由历代嘉木样陆续增建了医药院、时轮金刚院、喜金刚院、密宗上院等6个扎仓,闻思院是传授显宗教理,讲经辩论盛极一时,其余各院都是密宗,分别兼及内明、因明之外的其他学科,如声明、医方明、工巧明、诗学、历算等。
公元1782年,拉卜愣寺的规模不断地扩大,随后还创办了藏医学院,开始培养医学人才。藏医学院形成了一套完整且严格的教学制度,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嘉木样协巴原是哲蚌寺郭莽扎仓的堪布,他著述的五部大论,一直被郭莽扎仓沿用至今,还被安多、蒙古等地区的不少寺院采用。
拉卜愣寺历来是以教学发达、修持谨严、戒律整饬著称,历代所出的学者大师,如第2世嘉木样久麦旺波、贡唐仓·贡却丹白仲美、阿莽班智达·贡却坚赞等都满誉全藏,其中包括甘肃本省及青海、内蒙古等各旗来拉卜愣寺留学的僧人众多,拉卜愣寺鼎盛时期僧侣达到了3000余人。
拉卜愣寺原来还设有规模宏大的印经院,已毁。
拉卜愣寺共有6大经堂和众多的佛殿,佛殿是僧众诵经、信徒朝拜的地方,比较著名的是宗喀巴佛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白伞盖菩萨殿、救度母殿、白度母殿、寿安寺、悟真寺、普祥寺、图丹颇章和护法殿等,还有藏经楼、印经院、夏丹拉康、菩提法苑、嘉木样别墅、铜塔、厨房和牌坊等。
闻思学院经堂是最大的经堂,又称为大经堂,是磋钦措兑的场所,第1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第2世嘉木样在此基础上扩建到140根柱子,可容纳3千僧人诵经。
1946年,第5世嘉木样又建造了前殿院,大经堂就具有了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前殿楼是大屋顶式建筑,顶脊有宝瓶、法轮等装饰,二楼供奉松赞干布。前庭院是僧人辩经和考取学位的场所,有廊房32间。大经堂正殿内悬挂乾隆帝御赐的慧觉寺,内设嘉木样、总法台的座位及僧人坐垫,殿内供奉佛陀、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历世嘉木样的塑像,还悬挂精美的刺绣佛像、幢幡、宝盖等,还藏有《甘珠尔》等。后殿正中供奉弥勒铜鎏金造像,后殿左侧供奉历世嘉木样活佛的舍利灵塔,及蒙古和硕特部-河南亲王夫妇、其他活佛的舍利灵塔,共14座,右侧是护法神殿。
1985年4月7日,大经堂被火焚烧,于1987年完成主体工程的重建。
1959年,拉卜愣寺的僧众离散,守寺者就将各扎仓的书库、私人遗留的经籍都集中保存,约有六、七万帙,后来进行了详细的书目编辑,现在都已放入新建图书馆庋(音guǐ)藏,并成为现存藏文典籍、文献最多的场所之一。
医学院经堂,建于1784年,正殿南北6间,东西5间,殿内供奉药王佛、药师佛和拉科仓的舍利塔。
续部上学院经堂,建于1941年,位于喜金刚学院的西侧,正殿东西5间,南北10间,高三层,顶层是宫殿式,绿色琉璃瓦覆盖,又称绿瓦寺,后殿内供奉弥勒、十六罗汉,左侧是八大药师佛和35尊仟悔佛,右侧是第5世嘉木样的父母的骨灰塔和21尊度母佛像,还有1000尊无量寿佛铜像。
续部下院经堂,建于公元1737年,位于大经堂的东北,正殿东西5间,南北1间,藏式建筑,殿顶的法轮、幢幡俱全,内供奉密集、怖畏、胜乐等像,后殿供奉第1世德哇仓等7位活佛的灵塔。
弥勒佛殿又称寿槽寺,建于公元1788年,坐落在大经堂的西北隅,高六层,纵深各5间。
公元1844年由卓尼察汗活佛捐资翻修,并建金瓦亭,此殿是藏汉混和式结构,最高层是宫殿式的方亭,四角飞檐,上覆盖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铜如意,在阳光的照耀显得金碧辉煌,又称为大金瓦寺,殿内主供弥勒铜鎏金造像,高8米,左右两侧供奉八大菩萨铜鎏金造像, 高5米,殿内还藏有金、银汁书写的《甘珠尔》。
佛陀殿位于弥勒殿西边,是仿照大昭寺修建而成,使用铜鎏金的屋顶,又称小金瓦寺,殿高三层,2楼供奉佛陀,佛陀顶供有释迦金佛,高约0.7米,是第1世嘉木样从西藏本堆迎请而来,两侧有两根铜质龙柱。第三层是嘉木样护法殿,殿前是图丹颇章,是历世嘉木样坐床、举行其它隆重典礼仪式的地方。
寿安寺是萨木察仓募捐而建,在时轮学院的前面,纵深各5间,门上悬挂嘉庆帝御赐用汉、藏、满、蒙4种文书写的寿安寺匾额,殿内供奉狮吼佛铜像,高13米,还有八大菩萨、十六罗汉。
拉卜楞寺的属寺总称为108寺,实际却不止,其中甘肃境内66寺,青海境内6寺,四川境内21寺,内蒙古境内7寺,
西藏境内5寺,山西1寺,北京1寺,这些寺院都是拉卜楞寺的子寺,它们与拉卜楞寺的密切关系程度不同,基本存在
3种关系形式:
1、政教两权由拉卜愣寺统属管理,并由拉卜楞寺更派更察布、吉哇、法台管理该寺的一切政教事务;
2、教权属于拉卜楞寺管理,由拉卜楞寺委派法台、经师、僧官、更察布,只管理教务,不管政务;
3、宗教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拉卜楞寺不直接管理政教事务。
公元1777年,拉卜楞寺在河曲组建了第1个流官制部落-欧拉部落。
公元1780年,组建流管制部落-卓格尼玛,形成了拉卜楞寺在河曲的两个直属部落,即欧拉拉德(神民)、卓格尼玛拉德部落。
公元1784年,木拉部落归属拉卜楞寺,成为穆德(政民)部落。
公元1880年,乔科三部加入穆德部落。
公元1898年,河曲最后一个部落加入成为穆德部落,使得整个河曲南北都成了拉卜愣寺的教区之一。
1912年,河曲归属甘肃青海西宁道循化县。1927年,甘肃设立拉卜楞设治局,河曲随其管辖。
1928年3月,夏河正式设县,实际上拉卜楞寺还是唯一的统治者。
1958年8月,甘南州设立各乡基层组织后,拉卜愣寺的统治才宣告结束。
拉卜楞寺的政教合一,减少了河曲各部落间的内乱,维护了地方的治安,也使河曲作为拉卜楞寺教区的一个完整组成部分,后为反抗民族压迫、支持建设新中国作出了贡献。
1982年,拉卜愣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