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菩萨之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文samantabhadra,亦译“遍吉”,音译“邲输跋陀”;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普贤”的名字,最早是出现在中国西晋时期,聂道真居士翻译的《三曼陀罗菩萨经》。
关于普贤的来历有很多,在佛经《大日经疏》卷一载:“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普贤是“理德”的化身、“大乘经典”的总护法、是“菩萨行”的典范,普贤和大日如来是同体。
密教称普贤菩萨为“金刚萨埵”,梵文vajrasattva,又作“普贤菩萨”、“金刚手”、“秘密主”等。金刚萨埵原是大日如来内眷属的诸执金刚之首,居于金刚法界宫。大日如来在大自在天法界心殿对金刚萨埵等说法,在大日如来灭度后,由金刚萨埵奉大日如来遗命,结集而成的《大日经》、《金刚顶经》,被放置于南天铁塔之中,留待有缘人获取。
七百余年后,龙树菩萨来到南天竺到驮那羯磔迦城的东娑罗林中,龙树得到文殊菩萨的亲示,用七粒白芥子打开了此塔,金刚萨埵在塔内亲授密乘给龙树,这二本经书才得以传入人间。因此,密教以大日如来为初祖,金刚萨埵为第二祖,龙树为第三祖。
普贤是“理”的化身。在《华严经》中,表“理”的普贤与表“智”的文殊,同为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三尊合称“华严三圣”。
普贤表“理德”,即表“佛法、法身”,是世间、出世间的根本,同时也表“行德、定德、所信。”
华严宗第四祖的澄观法师,以普贤、文殊为二因,以毗卢遮那佛为果。据《法华经》所载:“本经乃由文殊(妙光菩萨)所授,九传而至释迦佛,释迦佛入灭,又付嘱普贤护持流通,故以文殊、普贤为释迦佛的二胁侍菩萨。”
在密教中,普贤是与大日如来同体。密教的修证有三句话:“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其中“菩提为因”指普贤十愿,“大悲为根本”即指六度为中心的普贤行,“方便为究竟”即指获得佛果。“菩提”、“大悲”均是普贤的代表,是成佛的原因;佛果是大日如来。普贤是因位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果位的普贤。普贤与大日,按因、果分为二,究其实为一体。
《金刚顶经疏》卷三载:“今以果号号因种者,为显毗卢遮那虽久成道,为诸众生示适今证,故号因位。”在金刚界曼陀罗九会之中,第一会至第六会为大日如来自性转身;第七会理趣会中,大日如来变为普贤菩萨(金刚萨埵),为正法轮身;第八、九会中,普贤菩萨(金刚萨埵)变为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此三阶段九会,表大日如来从佛果至佛迹、利济众生即化他之顺序。反之从第九会始至第一会终,则为修行者断惑障、开发心地之顺序,即自行门顺序。此三种轮身均为大日如来之化身。
《秘藏记》说二种轮身,以大日如来、普贤菩萨都作为自性轮身,而教令轮身则为步掷六足尊。金刚萨埵部则认为释迦佛是金刚萨埵的变化身。因为大日如来和普贤菩萨同体的缘故;在口密中,“唵”为上天部之音声,“阿”为人部之音声,“吽”为地部之音声。“唵、阿、吽”,成为一切真言的根本。普贤是因位修行的大日如来,所以这三字也被称为“普贤如来三字根本咒”。
在金刚界曼荼罗中,金刚萨埵为金刚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位于东方月轮中阿閦如来之前方,主东方“发菩提心”之德,乃阿閦如来四亲近之一。在胎藏界曼陀罗中,普贤为中心中台八叶院八尊之一,表大日如来之因德;又化为金刚手菩萨,为金刚部院三十三尊之主尊。
唐代以来,寺院所塑的普贤菩萨形相端庄,坐骑为白象。密教的普贤形相较多,如金刚界降三世明王,四头八臂,身流火光聚,遍体玄青色,左足按于大自在天王之顶,右足践其王妃乌摩之乳。北京雍和宫有虎面空行母,虎面人身,即普贤的化装像。
宋太祖乾德年间(963-967),嘉州(今四川乐山)向朝廷屡次奏折“普贤菩萨”显现,宋太祖因此遣内侍张重进前往查看,并塑造“普贤”像。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又在峨眉山建造高二丈的普贤金铜像,并建阁安置,将白水寺改名为“白水普贤寺”(今万年寺)。之后,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