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菩萨之弥勒菩萨

2099

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亦译“弥帝隶”,意译“慈氏”。弥勒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的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是贤劫千佛之中的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或“弥勒佛”。藏语为“强巴佛”。

现代,强巴佛国画,画师史国良。

弥勒菩萨是胎藏界曼荼罗中台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来的东北方),也是金刚界曼荼罗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密号“讯疾金刚”。

中国明代,汉藏风格,弥勒菩萨坐像。弥勒菩萨居中,头戴五宝冠,束高发髻,耳边缯带向上翻卷,装饰华丽。面颊丰腴,额际高广,双目俯视,神态慈祥。耳垂大圆型耳珰,两侧束发披肩。双手置于胸前结说法印,各捻茎莲枝,莲枝开敷于肩头。左边的肩花上放置经荚,右边的肩花上放置净瓶。裸上身,胸前佩戴璎珞。下身着天衣,衣褶布排有序,衣纹流畅自如,厚重写实,小腿处的椭圆形衣褶。衣裙上浮雕了花纹,纹样清晰精美,极具装饰感,披帛顺肩绕臂而下,尾端垂于法座前。跏趺坐于覆仰束腰双层莲座,莲座上缘刻有联珠纹,浑圆饱满,莲座的莲瓣饱满舒展,瓣端呈现卷草状。

弥勒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在大乘佛教中称为“等觉菩萨”或“妙觉菩萨”,也是大乘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常称弥勒为“阿逸多菩萨”。弥勒具有“慈悲、忍辱、宽容”及“乐观”等象征意义。

18世纪,藏东德格风格,弥勒菩萨唐卡。弥勒菩萨居中,面呈寂静相,身微倾,束高发髻,正中绑束带,并置有佛塔(弥勒佛的标识),发辫自然垂于两肩。上身披云肩,帔帛厚重与华丽,在身后婉转飘扬。右手高举捻花茎,左手自然垂放于膝上。下身着宽松云纹长裙,左腿盘起,右腿呈倚坐姿态,坐于汉式长靠背法台上。座椅旁悬挂一个净瓶,法台前有一个酣睡比丘及其侍从,右下角绘制了供养僧。整幅唐卡汉地意趣极为突出,不论是主尊的装束、座椅,还是树木、山岩,及弟子都极富生活化,也都展现了汉藏绘画的融合。

关于弥勒的来历有很多,其中最著名是“龙华三会”的记载。弥勒菩萨还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以《瑜伽师地论》为其庞大思想体系的代表;经由无著论师、世亲论师阐释并弘扬,深受中国佛教的道安法师、玄奘法师等推崇。在公元4-5世纪的中观派中,由僧护论师的弟子解脱军论师传出的《现观庄严论》(据说为弥勒所传)。接着由师子贤论师作了两部论释,被视为是早期的中观与瑜伽行两派的融合。再由清辨论师门下的寂护论师、莲花戒论师进行整理,以清辨论师的中观自续派理论,加上瑜伽行派的教义,成立了顺瑜伽行中观派,他们同样尊奉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此后在西藏流传,对藏传佛教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中国西藏山南区,扎塘寺壁画—弥勒菩萨。

中国的弥勒信仰始于南北朝。最早记载“往生兜率天”是出自《高僧传》卷五里的描述:在东晋时期,道安法师与其弟子法遇、道愿、昙戒等八人,常在弥勒像前“立誓愿生兜率”。

中国北魏时期(公元498年),弥勒佛站立像,现收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弥勒站立,硕大的桃形背光,外沿火焰纹饰细密流畅。弥勒佛双腿直立,身着袒右式袈裟,赤足踏在圆台的莲花宝座上,下承方形基座。基座上刻有供养人、凤鸟。 北魏公元498年,弥勒佛站立像,现收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弥勒站立,硕大的桃形背光,外沿火焰纹饰细密流畅。弥勒佛双腿直立,身着袒右式袈裟,赤足踏在圆台的莲花宝座上,下承方形基座。基座上刻有供养人、凤鸟。 北魏公元498年,弥勒佛站立像,现收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弥勒站立,硕大的桃形背光,外沿火焰纹饰细密流畅。弥勒佛双腿直立,身着袒右式袈裟,赤足踏在圆台的莲花宝座上,下承方形基座。基座上刻有供养人、凤鸟。

在中国五代以前,汉地佛教的弥勒相有菩萨相和佛陀相两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一,身着佛装是弥勒佛(说法相);二,身着菩萨装是弥勒菩萨(佛相)。弥勒菩萨区别于其他尊神的特征,主要是体现在坐姿上。

中国北齐时期,弥勒半跏思惟像,现收藏于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主尊居中,脸型方圆,面容沉静,略带微笑,头戴宝冠,上身袒露,肩披天衣,下身着裙,作水波纹的衣褶。
中国唐代初期,敦煌莫高窟第341窟北壁,椅坐弥勒壁画。这幅壁画描述了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说法的景象,背景是兜率天净土。

南梁时期,还有一个“弥勒教”,由傅大士在梁武帝时期创立。弥勒教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摩尼教、罗教(民间教)等融合诸教教义而成,傅大士只是宣扬大乘佛教。在元代以后的白莲教也接纳了弥勒的教义。

中国隋代,敦煌莫高窟第423窟,供养弥勒壁画。思惟菩萨跪地捧物供养弥勒菩萨。思惟菩萨是弥勒菩萨的另一个化身。

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地区出现了以“契此和尚”为原型,一尊被塑成笑容可鞠的大肚比丘相。由于契此和尚圆润丰满、满脸堆笑,手持布袋、袒胸露腹,在他圆寂后,被认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此后弥勒菩萨多了一尊大肚的造像。大肚弥勒也随着汉传佛教在东亚各地的传播,迅速被接受。在禅宗、净土宗的寺院,也都可以见到大肚造像的弥勒菩萨。

现代,大肚弥勒画像。
中国明代,大肚弥勒铜鎏金造像,现收藏于江苏淮安博物馆。

隋、唐之后,弥勒信仰和弥陀信仰有所冲突,双方的信徒甚众,形成了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但随着许多民间信仰信徒以弥勒降世为号召,公然对抗朝廷起义,接着弥勒信仰遭到政府的打压,在明、清之后,弥勒信仰逐步衰微。

公元九世纪之后,弥勒崇拜在汉地衰落,但在回鹘地区还是盛行不衰,直到公元十五世纪佛教在回鹘中消亡。

中国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乘坐金翅鸟的弥勒,现收藏于日本藤田美术馆。此尊的造像非常奇特,在佛教的造像中也很罕见,也是金铜佛像中的杰出作品。弥勒交脚坐于金翅鸟上,金翅鸟以独脚直立在方形的两层台座上。整体的造像很挺拔、轻盈。弥勒交脚坐,面带神秘微笑,手作施无畏印,身着的服饰飘逸华贵。
18世纪,八邦寺风格,强巴佛唐卡。强巴佛居中,全身红色,头束发髻,上身袒露,双肩披帛带,腰间围短裙,右手当胸持花环,左手下垂持净水瓶,瓶口上插有孔雀翎毛,身后有圆形头光和椭圆形身光,主尊双腿呈外八字站立在五色仰覆式莲花宝座上。上方空中绘有金刚萨埵、莲花生和龙钦饶绛,下方绘有独髻母、金刚橛和扎西次仁。左侧绘有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右侧绘有不动佛和金刚手菩萨,主尊头顶绘有阿弥陀佛。整幅唐卡采取五坛会聚的构图形式,体现出传统唐卡的构图特点,但设色明艳,对比强烈,特别是青绿山水、花草云纹的大量应用,明显受到了汉地艺术的影响。从构图中的上下本尊和护法神判断,此幅唐卡应出自四川省甘孜地区的宁玛派寺庙。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