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三圣

1007

“华严三圣”,又称“释迦三尊”。依据《华严经》指的是莲华藏世界的三尊“佛与菩萨”的组合。

中国明代,华严三圣像。中尊为毗卢遮那佛,主尊右手高举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膝上做触地印;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下承须弥座。主尊身后有一轮背光,意喻“佛光普射四方,普度众生”。左侧为“文殊菩萨”,菩萨神态端庄慈祥,手持如意,头戴花冠,上有数尊佛像,双耳垂肩戴耳环,身披大红袈裟,盘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下承狮子正昂首阔步,狮子足踏莲花台,壮健雄伟,张口作怒吼状,旁立一侍从。“文殊菩萨”的智慧犹如狮子般勇猛,可铲除一切烦恼。右侧为“普贤菩萨”,菩萨头戴三叶冠,耳饰圆形大耳环;身着天衣绸裙,眼睑微启,目视前方。菩萨手持莲花,莲花上置有经书,盘坐于莲花座上,下承白象作缓缓前行状,更彰显菩萨的沉稳祥和。

中尊是法身“毗卢遮那佛”(密宗称“大日如来”)或“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在娑婆世界的应身);左胁侍是“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是“大行”(发大誓愿、积大功德)闻名的“普贤菩萨”。

中国四川,安岳石窟,华严三圣彩塑。

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普贤菩萨以“行”;来胁侍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密宗又称为“大日如来”)。

中国元代,毗卢遮那佛铜像。毗卢遮那佛居中,头戴五叶宝冠,每叶都住于一位化佛,大耳垂肩,佩花形耳饰,头冠两侧的缯带,分垂于两侧肩上。佛像面部宽大饱满,双眉入高鼻,眉间有白毫,垂睑颔首,颈有横纹,嘴角微扬,面容宁静而慈悲。双手置于胸前,两手相抱,食指伸直相触,为宝车骆印。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高束腰僧裙,腰间束带。衣缘錾刻吉祥花草纹,纹样清晰精美。跏趺坐,下承圆形莲花座,莲座周遭装饰三层仰莲瓣,形同大莲蓬,既具装饰意味,又显示了极高的等级与神格。整体造型端庄,法相庄严,工艺精细,品相完美。

中尊毗卢遮那佛“理、智”兼备。文殊菩萨主“智门”、普贤菩萨主“理门”,反之则示右为“智”,左为“理”,显示“智、理”涉入胎藏界曼陀罗。三圣以内,二圣为因,如来为果,然因果超越言语思想。

中国清代,文殊菩萨画像,画师丁观鹏。

关于三尊的关系,唐代华严学者“李通玄”、华严第四祖“清凉澄观法师”都认为“佛”是果,是一切德的总体;两尊菩萨是“因”,是佛的别德。

而《华严经》中又说:“以佛果不可说,故以文殊、普贤为主说。”两尊菩萨中“普贤菩萨”表示所信的法界、修行所证的“法界真理”;“文殊菩萨”表示对真理的理解、证得“真理大智”。两法门各自圆融、能所不二,终能成佛果,且融为一体。

中国清代,普贤菩萨画像,画师丁观鹏。

依据《华严经》的修持者,必须观察、系念众生的心念(即为如来藏);中尊是毗卢遮那佛(空如来藏)是指脱离一切烦恼;一面是“普贤菩萨”(不空如来藏),如来藏具足无量佛法与其不离、不脱、不异);另一面是“文殊菩萨”,即“心、佛、众生”的三法并无差别,所证得“理、证、智”也不离心。

中国明代,普贤菩萨(坐骑白象)、文殊菩萨(坐骑狮子)木雕像。

《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

中国清代,普贤菩萨(坐骑白象)、文殊菩萨(坐骑狮子)画像。

“三圣”或“三尊”是佛教安置佛像的一种形式。大乘佛教认为每尊佛都有大量的胁侍菩萨,这是为了更好的渡化众生。

释迦三圣彩塑,现收藏于中国甘肃博物馆。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