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三圣

820

“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又译“娑河”。“娑婆世界”有两种层次的意义;狭义上是指“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称“娑婆世界”;广义上是指“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

公元9-10世纪,敦煌莫高窟的《三界九地之图》。它是最早且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合一图”。此图是依据玄奘法师所译的《俱舍论》绘制。也是玄奘法师弟子宣传“俱舍学”的图解讲义稿,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佛教思想史资料。不过后来被伯希和在敦煌盗取,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博物馆。

“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安忍于“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及可耐忍受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又名“堪忍世界”,意指“娑婆世界”是“三恶、五趣”的杂会场所。

中国云南大理国,释迦牟尼坐像。释迦牟尼居中,寂静相,垂目半合、宽鼻、厚唇,身着袒右式袈裟,右手当胸结印,左手抚左膝上,跏趺坐在莲花宝座上。史书记载云南大理国的佛教造像具有胡、梵、汉风甚为独特
中国明代,德化白釉观音坐像。
中国元代,地藏菩萨坐像。

“娑婆三圣”,是“娑婆世界”的佛与菩萨的组合,由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地藏菩萨”三尊组合。

现代风格,娑婆三圣木雕像。释迦牟尼佛居中,左右胁侍是地藏菩萨(持锡杖)、观音菩萨(握净瓶)。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祂的弟子声闻无数;“观音菩萨”象征“大悲”,菩萨以慈悲闻名,即救渡众生于现世的苦难(也是西方三圣之一,可持诵“菩萨”名往生西方净土);“地藏菩萨”象征“大愿”,是幽冥教主,地藏曾发下大愿,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渡化一切众生的六道轮回。

19世纪,藏东嘎玛嘎孜风格,释迦牟尼佛唐卡。佛陀居中,面呈寂静相,头顶发髻,身金色,身着袒右式橘色袈裟,身后有红色头光、蓝色身光。双腿跏趺坐于五色仰式莲花宝座,下承双狮托举的法台。主尊的宝座异常华贵,装饰着龙、摩羯、五色妙莲。上方空中,在华盖的两旁的五彩祥云中示现的是妙音天女(抚琴)和佛母。法座前跪地供奉的是帝释天(供奉法轮)和大梵天(供奉右旋海螺)。法座前还绘有八辐大金轮,象征五妙欲的宝物:神珠宝、盈满香料的白海螺(表示香)、持宝镜(表示色)、持琴、吹笛(表示声)、供奉水果(表示味)、绫罗(表示触);象征七珍的宝物:犀牛角、方形缠枝耳环、红色珊瑚树、圆形缠枝耳环、十字珠宝、象牙、三睛宝石。围绕着主尊的是佛弟子、胁侍菩萨、供养菩萨等,下方描绘的是佛陀在娑婆世界“讲法”、“涅槃”的典故,寓意佛陀的身、语、意。整幅画作像是描绘了佛国热闹的庆典仪式。此幅唐卡采用了金粉色去处理细节,也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此幅唐卡结合了汉地山水样式和藏地工笔地碰撞,使得画面异常华丽,人物构图显得丰富。
现代,藏东嘎玛嘎孜风格,观音菩萨唐卡。观音菩萨居中,头顶高发髻,余发垂于两肩,面呈寂静相。圆形大耳环垂在肩上,左肩处披一张兽皮,主尊全身饰项链、璎珞、臂钏、手钏和脚镯、腰系珠宝圈链,下身着长裙。主尊左侧绘有地神,双手托捧摩尼宝珠供奉于主尊。画面中还绘制了藏地寓意吉祥的主题(和气四瑞)由两只大象、两只猴子、两只野兔、一只鹧鸪组成。两只麋鹿站立于主尊身后,寓意自然的和谐和佛国净土的无畏,也代表着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整幅唐卡的背景也描绘了藏地特有的自然风光。此唐卡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分明。山峦高耸、流水潺潺(流水从海螺壳状的岩缝中流出,彷佛是从无量寿佛的长寿瓶中流出的甘露。在汉地称做“玉泉”),草木茂盛,动物悠闲,把佛国净土的安适,展现得淋漓尽致。
19世纪,藏东风格,地藏菩萨唐卡。地藏菩萨居中,面呈寂静相,侧脸,挽汉地贵妇的发髻,以珍珠链束之。上身袒露,项戴项链,帛带自两肩绕臂而下。双手持有谷穗。下身着彩色条纹长裤,游戏姿坐于座下承莲花法台。上方绘有一男一女正坐船渡海,船帆被风吹起;还绘制了草地、山石。此幅唐卡的主尊并不像其他题材端坐正中,而是偏于一侧,整体的布局自由与灵动,让画面增强了写实感。人物自然,用色优雅,色彩柔和,空中示现的云朵不画云尾,这在藏东地区的唐卡题材上极为常见,唐卡背后还用藏文书写了主尊的名号。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