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

2165

大昭寺,藏文lha savi jo khang,英文Jokhang Temple,大昭寺全名逻些显幻神殿,简称为觉康,觉意为尊者,佛陀的代称,康意为房所、殿堂,觉康就是供奉佛陀的殿堂,位于今拉萨八廓街,因为建造大昭寺时是以山羊驮土,所以又称为羊土神变寺。

▲大昭寺广场。

大昭寺创建于吐蕃时期,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以受到历代僧俗官民的重视,对大昭寺不断地进行补建增修,从而使得寺院在平、立面布局和建筑装饰方面,都呈现了先后不同时期的特征。旧时拉萨城的繁荣地段,也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

▲选自宿白著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大昭寺第1层平面图,1.外大门,2.千佛廊院,3.礼拜廊道,4.外围佛堂,5.中心佛殿,6.主殿,7.南院,8.灶房,9.各种库房,10.唐蕃会盟碑,11.劝人种痘碑,12.传文成公主所植柳,13.供品制作场,14.辩经院。

传说,文成公主测出当时的西藏,犹如一位仰卧的罗刹女,拉萨的卧塘湖恰好是在魔女心脏的位置,文成公主认为只有填湖建寺,才能消灾驱魔,于是松赞干布下令,由墀尊公主主持建造。

▲局部:镇魔女唐卡。

当时建好的寺院只有8个佛殿,后来经过历代僧俗官民的整修、扩建,寺院的规模才渐渐扩大。

▲13世纪,松赞干布铜鎏金造像。

公元1409年,宗喀巴为了歌颂佛陀的功德,召集藏地诸派僧众,在大昭寺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来也把寺院改名为大昭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公元9世纪时,寺院就已经改称为大昭寺。

第5世拉萨活佛和第悉·桑结嘉措执政时期,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与装饰,寺院后来成了西藏噶厦直接掌管的寺院之一,也是西藏噶厦的办公地点。

在清朝,大昭寺称为伊克昭庙。

现存大昭寺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有大小20多座佛殿,主殿为3层,加上顶层的四角神殿,一共4层,主殿供奉了佛陀12岁等身像,佛陀8岁等身像已经移至小昭寺供奉。

▲选自宿白著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心佛殿第1、2层的平面图。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并开创了藏地平川式的寺庙布局,大昭寺也融合了汉、藏、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

西藏地区的寺院大多是归属于某个教派,大昭寺却是诸派共同尊崇的寺院。格鲁派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一直都是在大昭寺进行。

1995年,在大昭寺举行了第11世日喀则活佛的金瓶掣签仪式。

环绕大昭寺内中心的中心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绕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以大昭寺为中心,把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一起包进的一大圈称为林廓。

这3个环型,也是藏地信众主要转经的路线。

现存的大昭寺,至少有4个阶段的不同遗存,也意味着大昭寺经历了4次变动。

大昭寺现存最早的阶段是中心佛殿的第1、2层,这2层都是外侧砌砖,石承重墙,与内侧的木构相接合的内院式建筑,平面布局呈方形,面阔、深各44米,第1层前壁正中建有突出的门庭,门庭中间设有殿门,殿门内侧有小室4间。内部布满雕饰的木质门框、廊柱,殿门、部分小室的室门的立颊、门额雕饰云气,门楣上分雕饰有佛传、因缘或供养天人,门额下面的卷隅雕饰有飞天。

第2层西侧正中供奉松赞干布的小室,松赞干布殿内东侧有一把银壶,大昭寺的僧人说银壶是松赞干布的遗物(据考证说法不实)。

大昭寺第1阶段建造的方形内院、绕置小室的布局、雕饰的木质构件,都可以明确的判断出它是受到印度寺院的影响。

大昭寺与印度寺院关系密切,既在藏文文献记载墀尊公主建造大昭寺的传说有关,又与赤松德赞、赤德松赞父子复兴佛教,遣使去印度迎请高僧、经典、建立僧伽等有关。

▲选自宿白著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心佛殿的第3层佛堂使用的斗拱。

第2阶段,朗达玛灭佛和吐蕃分裂时期。

第3阶段,帕木竹巴时期。

第4阶段,藏巴汗时期。

在大昭寺门前广场上的唐蕃会盟碑,见证了汉、藏人民的深厚友情,劝人恤出痘碑充分见证了清朝作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关怀,劝人恤出痘碑旁的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亲手种植,还有明期时树立的纪念中央使臣进藏的杨英碑。

▲在大昭寺远眺布达拉宫。

1961年,大昭寺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大昭寺开始重修。

1980年,大昭寺完成了修复,恢复了寺院的宗教功能。

2000年,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